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推进我校人文素质课程建设,拓展文科教学与理工科的深度交叉融合,丰富课程体系的学科覆盖面,我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心于2023年6月8日在文法学院108教室举行人文素质类选修课课程大纲试讲评审会。
参加评审会的专家有我校校级督导组专家许纪倩教授、范玉妹教授、夏德宏教授,人文素质教育中心督导组专家申亚男教授、何晓前副教授以及人文素质教育中心副主任兼文法学院副院长韩学周教授。此次新申报共3门次,评审会主要对课程教学大纲材料和教师试讲进行了集中研讨和评审。
试讲教师对本次试讲高度重视、精心准备,分别选取各自授课内容的部分章节,进行为时20分钟的课堂教学展示,试讲过程充分展示了自身良好的专业功底和学术素养。试讲后专家组从教学大纲、试讲内容、教学方法、教姿教态、教学安排等方面进行逐一点评和评审,并就教学的内容准备、过程设计、课程思政融入等方面提出相应针对性改进措施,同时分享了自己教学生涯的宝贵经验。
评审委员会一致认为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岳丽媛老师申报的《文学、电影与STS》课程,就小说、戏剧和电影类文艺作品来讲,无论从提炼STS思想性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搭建科学与人文桥梁等角度都是很好的选题,但课程名称可进一步突出科学技术与社会(STS)主题;课程大纲的脉络可按照先提炼STS知识点,再以相关文艺作品作为素材支撑的形式展开。
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王雨晨老师申报的《文化遗产理论与方法概论》课程以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历史沿革和当代文化遗产保护方法的评介为主要内容,结合国际、国内典型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案例,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文化遗产理论产生的文化背景,掌握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等基本概念。评审委员会指出该教学大纲除了要注重系统性、概括性外,还要注重点面结合;大纲的内容安排可进行合并重组,在精简文字的同时建议突出重点,升华对“课程目的”的论述;授课时还需着重调整语速,注意课件用词的规范性、精准性,以达到深入浅出。
针对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宋元明老师申报的《中国古代史》课程,评审委员会一致认为该课程的选题突出了我校的学科优势,课程名称建议更具吸引力,如《中国古代文明专题》等;在课件设计方面需加强规范性和统一性,如将字体进行统一,减少文本内容等;课程内容方面建议增加中华文明起源讨论等环节,深入挖掘课程对提升本科生传统文化素养和爱国精神的正向引导作用。
课堂教学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没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就没有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也就没有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未来,中心将继续秉持“挤水分、去假象、做实事、提水准”的原则,进一步优化我校“四位一体,一体两翼”结构化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充分整合校内资源,将文化、科技等内容融入各门教学实践中,持续推动跨学科融合教学,不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创新,强化教育实效,提升育人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