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第293期星期四人文讲座第6期美育讲堂在我校科技史逸夫科技馆二楼报告厅顺利举办。本次讲座主讲嘉宾丘挺是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委员会委员。1971年生于广东,本科、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从张仃先生;2004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工作至今,长期致力于中国画语言的探索与理论研究,注重各艺术门类的比较研究,尤其在水墨探索中与不同文化“对话”中寻找传统的开放边界。

讲座开始前,人文素质教育中心执行主任韩学周为丘挺颁发了北京科技大学星期四人文讲座纪念牌。

讲座伊始,丘挺引用苏东坡“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诗句,点明讲座主题的深层寓意。水墨艺术不仅是天人合一的审美表达,更是在当代多元文化语境下对开放包容、和谐共生人文理想的追寻。在当下,水墨艺术作为一种人文精神的载体,承载着人类的情感,丰富着我们的内心世界,有着永恒的价值。

接下来,丘挺从山水画的哲学根基出发,系统梳理了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的发展脉络。以五代荆浩《笔法记》中“山水之气象,尚乎用笔”为引,结合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中“山水者,大物也”的论断,说明山水画并非单纯的自然描摹,而是中国人宇宙观的具象化。从《山海经》里对物产的描述,到文人画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念,山水一直是中国人对天地、生命和人文精神的一种融合表达。进而,谈到水墨艺术的当代性,他深入分析了“无用之用”的精神超越性,也对比了西方风景画的写实传统,认为中国水墨更注重通过意象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最后,丘挺以丰富的案例展现了水墨艺术的多元面貌。深入分析了董源的《潇湘图》和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揭示了传统水墨对自然的提炼与重构。接着又以自身创作实践为例,展示了如何将苏州园林的扇亭意象转化为《与谁同坐轩》系列作品,如何通过扇形构图、双面观展等设计实现古典园林美学与当代装置艺术的对话。在谈及科技与艺术的关系时,以故宫《千里江山图》数字展、赖声川话剧《暗恋桃花源》的水墨布景为例,提出水墨艺术正以数字媒介、舞台美术等新形式融入当代生活。他认为,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化并非简单的形式嫁接,而是文脉精神的创造性延续。

本次讲座不仅使在场师生领略了水墨艺术的精妙之处,更让大家深切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蓬勃生命力,为科技时代青年学子的文化自信与审美素养提升注入了新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