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中心动态 - 人文讲座

人文讲座

戏曲理论与欣赏——第295期星期四人文讲座 第8期美育讲堂

10月16日,第295期星期四人文讲座 第8期美育讲堂在我校学术报告厅顺利举办。本次讲座主讲嘉宾袁丫丫,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天水市西秦腔研究院院长,中国秦腔四小名旦,中国戏协会员,甘肃省戏协理事、天水市剧协主席,陕甘两省秦腔研究会副会长,天水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传承人。

学校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沈崴、帮扶办主任景鹏、人文素质教育中心执行主任韩学周出席本次讲座。

image.png

讲座开始前,韩学周教授为袁丫丫院长颁发北京科技大学兼职教授聘书和星期四人文讲座纪念牌。

image.png

讲座伊始,袁丫丫系统梳理了西秦腔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价值。西秦腔发祥于甘肃天水、陕西宝鸡等渭河流域,是西北五省的特色文化,更是梆子戏的鼻祖,历经数百年发展已形成完整表演体系。2024 年,西秦腔成功入选第五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image.png

随后,她结合自身表演经历,阐述西秦腔的艺术特色与表演体系,并列举西秦腔丰富的绝技绝活,如 “边扫灯花”“吹火” 等,其中 “边扫灯花” 是西秦腔独有的技巧,目前正全力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她还介绍了戏曲的行当划分,包括生、旦、净、丑等,并现场演示了旦角的手绢、水袖等表演技巧,邀请师生上台互动,让大家亲身感受戏曲表演的魅力。

image.png

接着,袁丫丫对比了西秦腔与京剧、越剧等剧种在服饰、唱腔、道具上的差异,如西秦腔服饰颜色更厚重,京剧服饰更细腻讲究,江南剧种常用伞作为道具,而西秦腔大戏中多使用马鞭。

image.png

最后,她分享了自己的代表剧目《春江月》《红灯记》《龙凤呈祥》等,通过视频片段展示西秦腔的表演场景,希望能够借助高校平台,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喜爱这一传统艺术。本次讲座通过理论讲解、现场演示与互动体验相结合的方式,为师生搭建了深入了解西秦腔的平台,不仅展现了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更增强了大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为西秦腔文化的当代传承注入了新活力。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