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中心动态 - 人文讲座

人文讲座

媒介变革中戏曲的声音生成与意义指向——从唱片、电影到全媒体——第292期星期四人文讲座 第5期美育讲堂

5月15日,第292期星期四人文讲座第5期美育讲堂在我校学术报告厅顺利举办。本次讲座主讲嘉宾孔培培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戏曲音乐传承发展研究》子课题负责人。作为主编出版著作《红氍毹与黑唱片——京剧唱片声音史研究》《红毹笔谈》《腔里拉魂——从拉魂腔到柳琴戏的传承与变迁》《晴川集——孔培培音乐学文论集》;担任《二十世纪戏曲学研究论丛:戏曲音乐研究卷》《老唱片》主编,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第三版“戏曲音乐分支”、《前海戏曲研究丛书》(第二辑)副主编;在《戏曲研究》《戏曲艺术》《中国音乐学》《音乐研究》《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与评论文章数十篇;研究范围涉及戏曲音乐、戏曲评论、中国音乐史等领域。

image.png

讲座伊始,孔培培回顾了戏曲与媒介技术的历史渊源,自20世纪初唱片技术和电影技术传入中国后便与京剧艺术相互结合,极大地促进了戏曲的传播与普及,加速了其发展进程。同时,她阐述了戏曲唱片声音的生成过程,认为这是技术条件下的时长限制、戏曲演员的主动选择以及商业与艺术博弈共同作用的结果。唱片媒介对戏曲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显著的,正如古诗所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梅兰芳先生早期的唱片灌录,使得京剧从传统的戏园走向了千家万户,推动了京剧黄金时期的到来。媒介技术的应用不仅使戏曲唱片得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更让京剧成为国粹,乃至世界级的非遗艺术。

image.png

接下来,孔培培讲述了戏曲电影的生态类型和叙事转化。戏曲电影作为一种跨媒介形式,融合了戏曲与电影的美学特点,既延续了戏曲的虚拟性,又融入了电影的真实感。她以《白蛇传・情》《敦煌女儿》等案例为例,详细展示了戏曲电影在声音形态和叙事手法上的探索与创新。例如,戏曲电影通过运用交响乐、电声音乐替代传统锣鼓,借鉴蒙太奇手法实现时空转换,从而丰富了戏曲的表现力和叙事深度。

image.png

最后,孔培培聚焦于全媒体时代,深入探讨了戏曲声音的多元化表达。戏曲在竖屏创作、短视频平台、沉浸式演出等新兴形式下的发展具有多元性,新媒体技术不仅为戏曲艺术提供了新的传播平台,还通过创新的形式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进一步推动了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这种多元化的声音生成,丰富了戏曲的表现形式,更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image.png

本次讲座为在场师生深入剖析了戏曲与媒介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颖的学术视角和思考路径,同时也激发了在场师生对戏曲文化传播与创新的深入思考,增强了师生们推动戏曲文化传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